首页 > 新闻动态 > 党史学习 > 正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如何理解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来源:共产党员网   发布者:     日期:2022-11-16 16:30:23   点击数:  

     “襟带崇墉分淀泊,阑干依斗望京华。”河北白洋淀凉亭上的这副楹联,生动表达了碧波荡漾的白洋淀与首都北京不同寻常的关联。2017年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这为推动构建新时代区域经济布局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言习语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

  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

  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治理中国这样的大国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世界少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生产力布局经历过几次重大调整。“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有70%以上布局在北方,其中东北占了54项。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正确处理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展“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了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等一系列重大举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们在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相继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随着这些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各区域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显著。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已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一些北方省份增长放缓,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经济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比较明显。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一些城市特别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传统工矿区城市发展活力不足。总的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

  新时代需要新思维,新形势呼唤新布局。做好区域协调发展大文章,总的思路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这一思路,适应了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完善空间治理、保障民生底线,推动形成能够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关键在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一幅幅崭新的区域经济布局画卷正在华夏大地徐徐铺展。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答卷,是适应发展新形势、向世界展现“中国之治”显著优势的生动写照。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我国的区域发展必将越来越协调、平衡,越来越充满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