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社区公司带动型。成立社区农业发展公司,实行股份制管理、企业化运营,走服务创收型、入股分红型、联合运营型、资源开发型发展路径,实现集体经济壮大。如枳沟镇乔庄社区公司,2021年流转了220户的487亩零散土地,统一租赁给农业科技公司进行沼液试验,年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
二是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型。创办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结合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以集体公开发包、土地股份合作等方式开展土地流转,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如辛兴镇丁家庄社区祁家庄网格党支部,探索推行“大田托管”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采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流转土地化零为整、引进公司专业化运营、集体公司村民三方共享收益的运作方式,年可实现集体经济增收20多万元。同时还可让广大群众通过进厂打工以及土地租金和股份分红获取收益。
三是城乡联建拉动型。大力推行城乡基层党组织联建,充分发挥联建部门在政策、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优势,通过建强一个“好班子”、实施一批“好项目”、形成一套“好机制”、营造一个“好环境”,帮助农村集体和农民增加收入。如市妇幼保健院联建密州街道逄家沟子网格党支部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累计筹资60余万元,购置1台玉米联合收割机、2台旋耕机、3台小麦收割机,年可实现集体增收5万元。
四是“四社”共建互动型。将社区、供销社、合作社、资金互助社结成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四社”各自独特优势,通过干部队伍、示范基地、服务平台、发展市场共建实现互惠共赢。截至2021年底,已共建示范基地186个,涉及860个自然村、14万农户,分别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780多万元、1800多万元。
五是第一书记领动型。利用市直部门派驻第一书记优势,指导帮助社区发展,促进集体经济增收、农民致富。如市农业农村局派驻第一书记,主动联系农业龙头企业,助力社区产业从“优质专用粮食?优质高效蔬菜?优质高效创汇蔬菜”三次转型,实现了增产提质增效。社区优质高效蔬菜面积达到1300多亩,亩均年收入由原来不足700元增加到3000多元。
六是集聚人才推动型。吸引有作为、有威望、有带动能力的返乡及本土人才参与家乡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如昌城镇积极开展在外优秀人才回引工作,成功吸引在外优秀本土人才刘炳武回乡任职昌城社区党委委员、村委会委员,带领村民先后流转集体土地150亩,用于建设标准化肉鸡场,每年增加集体收入22万元。
七是美丽经济开发型。学习借鉴江浙等地经验做法,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工商资本,推动实施“公司+自然村+农场(农户)”经营模式。如南湖片区常山社区招引工商资本,围绕常山周边20平方公里、24个自然村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村集体增收均在20万元以上。
八是资产资源盘活型。整合农村各类资源,合理开发集体山林、鱼塘、滩涂、“四荒”地等,将自然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对存量资产进行要素重组,盘活现有经营性资产,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如相州社区道明网格党支部结合“五清强基”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对集体闲置办公用房和“四荒地”招标外包,实现集体增收7万元。
九是产业发展引领型。合理配置土地等各类资源,培植壮大经济增长点;由集体投资兴建厂房、商铺、库房等,通过自主、发包或联合等经营形式,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如皇华镇柏戈庄社区流转土地40亩,投资365万元建设粉皮加工项目,集体年增收20万元,带动26户村民致富。同时,整合土地1192亩,引进农作物育种创新能力提升示范基地项目,总投资4亿元,目前已开工建设,建成后可实现集体年增收350万元。
十是区域品牌推进型。集聚各类要素培强地方特色品牌,发挥品牌效应,激发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如桃林镇大力发展“桃林绿茶”品牌,推行“品牌+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建设3万亩生产园区,辐射49个村、6500户农户,年可增加集体收入410多万元、户均增收1.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