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 tank service 智库中心
首页 > 智库中心 > 学者新论 > 正文

龙花楼:以空间重构为抓手助推乡村振兴

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   发布者:     日期:2021-04-06 12:41:19   点击数:  

2019年,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第五次会议,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当前,乡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业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补齐乡村发展“短板”、助推乡村振兴是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与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抓手与重要内容。

  乡村空间重构是实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乡村振兴是为应对乡村内部要素流失与衰退而提出的旨在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生态等全面复兴的战略,其核心目的是系统构建人口、土地、产业等多种要素的协调发展格局。空间在乡村振兴中肩负着提供资源基础和场所支撑的作用,土地利用是空间的具体表现形式。乡村空间重构的实质是行为主体通过采取政策、经济、工程等手段,以干预土地资源配置为重点,优化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过程。乡村空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根基。然而,当前我国部分乡村地区生活空间粗放浪费、生产空间细碎分散、生态空间污损恶化等现象严重,致使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乡村新业态的培育缺乏空间支撑平台,亟须基于对空间重构层级性、系统性、地域性和多功能性的科学认知,重构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激活乡村关键发展要素,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搭建新平台。

  把握乡村空间重构的层级性。乡村空间优化首先应综合考虑城乡地域在空间和功能上的有效衔接,依据区位条件、产业发展支撑能力、公共服务供给范围等因素,构建合理的村镇空间格局体系和结构网络。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农用地综合整治和适度规模经营,推进非农产业向园区、基地集聚发展,优化集约高效的乡村生产空间;推进农村人口适度集中居住,科学配置农村基础设施,重构宜居适度的乡村生活空间;通过建立生态拦截系统、强化污染物综合治理工程、完善农村生态系统廊道等手段,提高乡村生态系统弹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构建良好的乡村生态空间格局。

  把握乡村空间重构的系统性。乡村空间重构是一项以空间优化为基础,涉及人口、土地、产业等多种要素协调耦合的综合人文过程。乡村聚落重构路径的选择、生产空间的优化布局等均与产业发展、人口非农转移、农户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转变等社会经济形态转型密切相关,其后续有效推进亦离不开产业培育、就业创业扶持、社会组织治理体系重建等社会经济系统的支撑。乡村空间重构的关注点应从对土地的单要素调控向实现区域“人、地、业”多要素耦合转变,统筹空间优化与产业发展,统筹人居环境改善与社会发展主体能力提升,促进乡村地域的可持续发展。

  把握乡村空间重构的地域性。作为调控区域人地关系的重要手段,乡村空间重构需要与区域自然本底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按照分区统筹、分类施策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重构路径和模式。从宏观尺度上,在主体功能区划和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框架下,依据区域功能定位和问题识别,明确乡村空间重构的方向、目标、重点和总体调控措施。在县市域层面,应基于自然生态条件、地域生产模式、产业发展方向、农户生计类型等,探索推进多元化的乡村空间重构模式。

  把握乡村空间重构的多功能性。乡村地域具有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多重价值,其中文化功能、生态功能是其有别于城市而具有的独特价值和魅力,尤其是承载着数千年传统村落文明的乡村聚落,具有一旦破坏便难以复原的特性。乡村空间重构的实践有必要重塑乡村重构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摒弃具有明显城市倾向的城乡建设用地平衡的理念和对单纯经济利益的追逐,基于提高经济效率、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传承乡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定位,将乡村产业培育、空间体系优化、乡土文化传承、生态价值保护、社会公共服务网络的完善有机结合,促进乡村地域“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功能的综合提升。

  有效发挥政策制度和规划技术对乡村空间重构的支撑和管控作用。一方面,强化资源配置制度的整体设计,综合运用土地、金融、户籍、社保等宏观政策制度实现对乡村发展要素的优化配置,以助推乡村空间重构;另一方面,应建立相关管控机制和预警机制加强对市场环境和各类行为主体的监管和约束,确保乡村要素市场和空间重构的健康运行。此外,国家层面还应通过系统开展乡村空间规划、公共基础设施配置等关键技术的集成与示范研究,出台适应不同地域类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乡村规划体系编制技术和标准,以科学重构乡村空间,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