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部
从“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到“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底线,再到“摘帽不摘责任”的长远谋划,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
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日益增长,更要兼顾生存与发展、物质与精神、效率与公平,以惠民为民的“升级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脱贫攻坚总结评估汇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把贫困群众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迈向小康社会、一起过上好日子作为脱贫攻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到“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底线,再到“摘帽不摘责任”的长远谋划,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国共产党这一百年大党带领人民攻坚克难、矢志前行的底气所在。“十三五”时期,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化作前行动力。数据是最好的证明。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5亿人,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这5年,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3.9亿人次获得资助,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超过6000万人,全国棚改开工超额完成2000万套目标……“十三五”时期,一个个民生难点得到解决,一个个美好梦想得以实现,为“十四五”时期中国乘风破浪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十三五”时期,无论是实现中华民族摆脱绝对贫困的千年梦想、举国上下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等反映时代巨变的宏大叙事,还是大力实施减税降费、基本医保全面联网等保障民生的改革举措,或者是政务APP持续优化、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的困难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我们党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人民。事实证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发展的宝贵经验和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在人民日报评论部发起的“我身边的‘十三五’”征稿中,网友分享了“山里娃能上网课”“防霾口罩闲置下来”“音乐会在家门口上演”等故事。各级政府以新作为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让“教育资源均衡”“蓝天也是幸福”“推进全域旅游”等成为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日益增长,更要兼顾生存与发展、物质与精神、效率与公平,以惠民为民的“升级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不懈奋斗归于人民,不竭动能源于人民。早在“十三五”规划编制过程中,广大群众就通过网络、电话、微信平台建言献策。“十三五”时期,在城市建设的工地,在基层治理的一线,在脱贫攻坚的战场,在民主恳谈的会场,亿万群众依法通过各种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用汗水与智慧为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作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只要不断发挥制度优势,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就一定能汇聚起战无不胜的磅礴之力。
为民谋福初心不变,改善民生永无穷期。回眸“十三五”,“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展望未来,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更要始终锚定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党就一定能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共同书写更加壮阔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