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集中阐明了新时代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问题,集中反映了党对这一重大问题的规律性认识,为新时代办好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行动指南。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思想自觉,在理论阐释上“抓准”,在认知认同上“吃透”,在实践运行上“创新”,在制度推进上“务实”,多措并举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理论阐释路径。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理论-政策-对策”研究,加强重大理论观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形成规律性认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意”“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一是推进基础理论研究。从本体论维度阐明“是什么”的问题,研究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要素、组成结构、内容体系等;从价值论维度阐明“为什么”的问题,回应思政课的重要作用、功能价值、时代意蕴等;从方法论维度阐明“怎么办”的问题,推进改革创新的落地落实。二是推进政策基础研究。加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等制度政策的研究阐释;加强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研究;加强构建大中小一体化、本硕博一体化、老中青队伍建设一体化等政策制度研究,增强对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政策支持。三是推进政策对策研究。开展对思政课教学改革政策执行、政策制度认同和政策制度运行效果的评价等,为思政课改革创新落地落实提供政策执行和操作建议。
认知认同路径。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涉及领导班子、职能部门、教师、学生等多元利益主体,深化主体的认知认同是推进改革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一是引起多元主体注意与感受。根据分层分类原则,明确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主体责任,党政领导班子、思想政治教育职能部门、教师主体的党性观念与责任意识要强,在学习领会上吃得透,更好拓展学习广度和深度。发挥思政课教师、班主任、专业课教师等多元主体合力作用,注重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融合,引导学生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二是引导多元主体分析与理解。深刻把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内在逻辑和内容要求,推动多元主体利用已经形成的感受与体会加以分析,把零散的感性理解上升为系统的理性认识,推动实现思政课教学“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真正掌握其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思想精髓。三是引领多元主体选择与接受。围绕贯彻落实思政课教学改革要求,充分发挥平台载体的传播作用,抓住学校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和学生这个重点群体。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推动内化外化和知行合一的统一,在落小落细落实上下功夫、在见言见行见效上出实效。
实践运行路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创新思维增实效、以辩证思维解症结、以法治思维促改革、以底线思维防风险,把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机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全局观念、系统观念和整体观念,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学体系、队伍体系、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等协同创新。整合课堂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育人渠道载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水平;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文化育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与新媒体新技术高度融合,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和舆论引导,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等长效机制,形成协同效应。
制度推进路径。坚持党委领导核心地位,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和维护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运用要素整合、结构优化、功能协调的系统思维,加强和改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各级党组织上下联动、广大干部师生共同参与的“大思政”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纳入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紧紧围绕专业化职业化推进队伍建设体系。坚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整合思政课堂教学主渠道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打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作者为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江南大学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