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和论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合理性
唯物史观一条基本原理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至关重要的任务就是从话语上对中国道路的“经济基础”进行有效维护、辩护。西方意识形态常常用新自由主义对中国道路的“经济基础”进行话语规制。新自由主义构建了“私有产权神话”,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秘诀在于私有化,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由于私有化不够所导致的。新自由主义极力批判公有制,构建了“公有制导致专制”的政治话语体系、“公有制等于无效率”的经济话语体系。
中国道路的“经济基础”就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们要构建有效话语体系,论证基本经济制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特别是要论述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中国道路的本质规定。现在理论界有一种错误观点认为,公有制与社会主义、中国道路没有本质关联,甚至以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作为依据。实际上,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当时主要是针对关于社会主义的抽象制度理解,突出了生产力标准,并不意味着否定生产关系标准。事实表明,邓小平同志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观点。
解读和论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合理性
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往往是敌对意识形态攻击的焦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那样,“西方国家策划‘颜色革命’,往往从所针对的国家的政治制度特别是政党制度开始发难,大造舆论,大肆渲染,把不同于他们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打入另类,煽动民众搞街头政治”。西方国家通过选举民主、多党制等“自由民主”话语,构建了所谓“普遍的”“唯一的”政治合法性标准,并以此来评判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给中国道路乱贴标签。
当下,我们要避免“合法性陷阱”,有力回击西方“自由民主”话语体系,急需构建“中国式话语”“中国式政治合法性话语体系”,有效解读并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解读和论证好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地说,当前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解决“挨骂”的问题。“国强必霸论”“中国威胁论”“中国殖民论”等都是西方对中国道路尤其是中国对外发展道路的“话语构建”。我们要构建有效话语体系,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崛起对世界不是一种威胁,尤其要解读和论证中国道路的和平主义取向。
与西方殖民扩张的现代化模式不同,中国道路一方面继承“和而不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原则,表现为和平主义的“王道”。习近平总书记曾庄严承诺:“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在全球化时代,我们要直面“挨骂”的问题,要牢牢掌握中国道路的国际话语权,就必须充分阐释、有效宣传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和平主义的文化价值观。
掌握关于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解释权
意识形态工作本质是争夺人心的工作。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实现这一过程涉及三个层面:一是理想-规范层面的构造,二是现实层面的陈述,三是辩护部分。具体而言,掌握解读中国道路的领导权、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效解释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从观念上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即牢牢掌握关于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解释权。
任何一种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在实践展开的过程中,肯定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社会矛盾,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社会问题,中国道路亦是如此。西方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利用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炒作,煽动基层群众对党委和政府的不满,挑动党群干群对立情绪,企图把人心搞乱”。关于社会热点难点尤其是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主流意识形态不能视而不见,而应当主动出击:一是敢于亮剑,进行必要的舆论斗争;二是通过一定话语体系,有效梳理和解读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如何有效解读?根本的一点就是将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非体制化”(核心是非政治化、非全局化),“避免一些具体问题演变成政治问题、局部问题演变成全局性事件,避免出现大的意识形态事件和舆论漩涡”。
构建衡量改革开放和中国道路的评价体系
掌握解读中国道路的话语权,当务之急就是破除以所谓“普世价值”为核心的评价标准,构建科学的自我评价话语体系和标准。“如果我们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来剪裁我们的实践,用西方资本主义评价体系来衡量我国发展,符合西方标准就行,不符合西方标准就是落后的陈旧的,就要批判、攻击,那后果不堪设想!最后要么就是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要么就是只有挨骂的份”。
西方敌对势力极力宣扬所谓的“普世价值”,“目的就是要同我们党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最终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用“普世价值”评价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道路,无非是想站在所谓“道德制高点”上消解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无非是想站在所谓“先进文明”上影响中国未来发展方向。接受了“普世价值”标准就会必然接受其所构建的国家制度模式。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自己的路,自己说”,“自己的路,自己评价”,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总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着眼于围绕中国道路展开的各种话语权争夺,积极主动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牢牢把握解读中国道路的国际话语权,宣传中国的发展优势并将其转化为话语优势。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