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c
首页 >> 正文

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2019年12月10日 16:43  点击:[]

来源:河北学习平台 作者:唐丙元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的宝贵财富和最大优势,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培育绿色生产方式,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多年来,河北省主要农产品连年丰产,农业发展成就显著,但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等问题较为突出。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是必须破解的现实难题。发展绿色农业,可以通过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在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需求的同时,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河北省东沿渤海,环绕京津,地理区位特殊、资源优势明显。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发展绿色农业、生产绿色产品,不仅是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京津生态安全、服务全国大局的必然要求。从实际看,燕山、太行山地区的山场面积广阔,有相当数量的山地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加强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能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山前平原和黑龙港地区,土地成方连片、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链条完整,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快速发展,为农业功能向纵深拓展提供了良好基础。而且,河北省通过山区综合开发、草原围栏圈养、农业多种经营等,探索积累了多种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具备绿色生产的技术手段和实践经验。

打造绿色农业、培育绿色生产方式,必须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按照各地农村的资源特征,探索绿色发展模式,创新绿色发展机制,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保证优质、健康、绿色产品供给。在产业选择上,要坚持发展绿色、有机、高效农业,逐步淘汰低能、低产、过度依赖农资投入的农作物,不断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在发展模式上,要调整种养模式、发展节水高效生态种植、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加快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有序推进轮作休耕,构建农业节水长效机制和政策体系。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上,要加快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推广和服务机制创新,构建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在生产经营上,要着力培育规模经营的专业农户、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治理,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绿色农业质量安全水平。同时,要注重延伸产业链条,挖掘农业多重功能,培育农业新业态新载体,让农村一二三产业在融合发展中同步升级、同步增值、同步受益。

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打造乡村生态发展新格局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色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们的共同生活理念和价值追求。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也积累了不少生态问题,秸秆焚烧、化肥农药过度使用、畜禽粪便处理不达标、农村垃圾污水乱排乱放等,都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注重培育绿色生产方式,也要注重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让有限的资源支撑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好发展的根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扎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必须理念先行,在思想观念上破旧立新,树立新的价值观、生活观和消费观。一是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制度引导、监督约束等方式,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增强公民环保意识、节约意识、生态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生活方式。二是深入挖掘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将绿色生活方式植入各类文化产品,建立健全以绿色发展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推动生态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三是建立绿色生活服务和信息平台,传播绿色生活科学知识和实践方法,倡导绿色、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提高全民绿色消费知识素养。

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既需要思想观念的更新,还需要人居环境的改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缩小城乡差距、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重要举措,也是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必然要求。要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种举措,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庄绿化硬化等专项行动,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要按照构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战略定位,强力推进农村大气污染防治、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重大工程,促进乡村生产生活环境稳步改善,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持续增强。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绿色交通、绿色建筑、清洁能源使用,提升乡村绿色化、低碳化建设和运营水平。

完善绿色发展政策制度,激发乡村绿色发展内在动力

绿色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代表着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要充分认识绿色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加快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产业体系、绿色科技支撑体系。

坚持规划先行,优化乡村发展布局。乡村绿色发展要以区域内产业发展和人口变动趋势为基本依据,合理确定乡村建设模式、数量、布局和建设用地规模,形成布局合理、梯次有序、疏密有度的城乡空间发展格局。要着眼于构建优势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优化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总体布局,推动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加强乡村居民点规划,划定管控边界,打造便捷的生活圈、配套的服务圈、繁荣的商业圈,集约配置生活空间。加强自然生态空间整体保护,提升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

完善政策体系,保障绿色发展。与传统发展模式相比,绿色发展具有更强的正外部性,机会成本也更高,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要完善绿色农业发展政策。加大对农业清洁生产、生态种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采取财政补贴、特许经营等模式,鼓励农民发展绿色农业。同时,健全绿色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加强绿色农产品认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打造名牌产品,提升绿色农产品价值和质量安全水平。二是要构建引领乡村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建立健全绿色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法治建设,通过法律法规明确生产企业、零售企业、消费者、政府机构等主体的生态保护责任义务,推动绿色发展。三是要建立绿色核算和绿色考核制度,将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占用等内容纳入核算和考核体系,激发全省上下自觉推动绿色发展的积极性。

加强研发创新,夯实绿色发展技术支撑。加快乡村绿色发展必须围绕解决制约乡村振兴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创新集成、示范推广一批先进实用技术,满足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对新品种、新装备、新产品、新技术的需求。一是加强作物改良、病虫害防控、生态循环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机农艺融合和农业大数据等关键领域攻关,研发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二是选育推广一批资源消耗少、抗病能力强、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农业新品种,积极推广应用土壤有机质提升、节水控污、生态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等绿色环保、高效技术,提升绿色农业的生产效益和竞争力。三是积极开展绿色生产、经营和创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绿色技术使用水平。

(原载于2019年11月29日《河北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