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色文物中汲取奋进力量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内,观众在《复兴之路》序厅的展墙前驻足观看。

  《文物中的红色基因》丛书分《信仰忠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求是创新》《廉洁奉公》《家国情怀》六卷,遴选五四运动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文物共600余件,再现伟大历史,诠释伟大精神。 (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文物是历史的记忆。红色文物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见证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是弘扬革命传统、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信心百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方正出版社联袂推出的《文物中的红色基因》丛书,以一件件真实的革命文物为切入点,讲述文物背后的英雄故事,再现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战胜困难的智慧力量,书写出一曲曲瑰丽的时代壮歌。

  红色文物印证了信仰力量的无坚不摧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同埃德加·斯诺谈话时提到:“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记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毛泽东提到的“三本书”中的第一本,就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

  如今,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就有这本小32开的平装本《共产党宣言》。它是1920年8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初版。一百多年来,它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历程,为中国革命思想铸入共产主义之魂发挥了重要作用。

  真理的滋味是甜的。从诞生之日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就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丛书对信仰的时代特征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总结,通过一个个先进人物的执着和抉择,折射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整体的时代精神状况。从陈望道翻译第一部《共产党宣言》时的“甜蜜信仰”,到李大钊为了追求真理慨然赴死的浩然正气;从刘伯坚“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决绝,到叶挺《囚歌》中慨然吟唱的“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的无畏;从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熠熠生辉的碑文,到抗震救灾、抗疫逆行队伍里挺拔坚毅的身影,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和热血践行了对党的铮铮誓言,印证了信仰力量的无坚不摧。

  追望大道,求索不息。理想和信仰的内涵始终如一,但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陈列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队长沈宁、队员王慧的入党申请书。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刻,信仰的力量是冲锋的强大动力,一批批新同志“火线入党”,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难忘历史的见证,具有极强的精神价值、历史价值。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丛书编辑委员会主任王春法表示:“经由这些文物,读者可以触摸历史的脉搏,探寻文物拥有者或见证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感受时代先行者们情感的真挚、精神的执着、信仰的坚定、斗志的昂扬,感受恢宏历史深处幽微细致的场景瞬间。”

  红色文物凝聚了求是创新的智慧力量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展厅中,有一块毛泽东亲笔题词“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的基石。这是新中国工业建设史的重要见证。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面临的是一种怎样的局面?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新中国,是在崎岖与坎坷中建立的。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惧挑战,带领人民投入到激情澎湃的国家建设中。

  1953年7月15日,新中国第一个汽车工业基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举行了奠基仪式。毛泽东亲笔题词的奠基石被放置在中心广场基座上,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块里程碑。

  1956年7月13日,12辆载重汽车开出总装配线。“从今天起,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结束了,我们自己的汽车将源源不断地一天比一天更多地从这里开出去”。毛泽东亲自提笔命名,写下了“解放”二字。

  “一汽的诞生,不仅代表了一段辉煌的历史,更象征着一个只属于中国的名字,承载了几代人的梦想。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求是创新精神的体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丛书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单威介绍,汽车工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各工业门类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从前连铁钉火柴都要进口的中国,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零的突破。“求是创新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也是我们事业不断前进的动力。”

  从铭记着共和国钢铁记忆的第一根重型钢轨,到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号外”;从响彻太空的《东方红》乐曲,再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嫦娥探月、北斗导航、蛟龙探海,无不诠释着这个道理——自主创新是泱泱大国走向世界的强劲动力。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为内涵的“两弹一星”精神,已凝结成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激励和鼓舞着几代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红色文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清风正气

  江西省南昌市的梅岭山脚下,安放着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方志敏的遗骨。“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方志敏在自己伟大而短暂的一生中,始终坚守“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留下《清贫》的赤诚独白,字里行间表现了一位共产党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大爱。

  方志敏是“穷人的主席”。虽然他“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素来安清贫、乐正道,坚持“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1935年1月,由于叛徒的告密,方志敏不幸被捕,他的身上除了一块怀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他说:“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

  《清贫》的手稿,如今同样静静躺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清贫》文笔朴实无华,却有着千钧力量,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穷和富,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什么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人到底怎样活着才有价值。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把清正廉洁作为必备政治品格写在旗帜上。《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提出入党积极分子应具备的五项基本条件,井冈山时期红军战士在包袱皮上写下关于纪律的“六项注意”,董必武珍藏的《二中全会决议》文本中记录了“两个务必”的谆谆告诫,焦裕禄生前反复修补自己使用的工作藤椅……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着“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的信念。正如赵超构在《延安一月》的报道里说,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官僚作风,没有不良风气,没有萎靡不振;有理想,有信仰,有民主,是中国的希望,民族的希望。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中,面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中国共产党人愈加重视红色资源坚定信念、鼓舞斗志的作用。近日,中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带头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党性觉悟,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一处处革命旧址讲述共产党人坚定执着的奋斗历程,一件件革命文物映照百年大党历久弥新的初心使命。从战争年代“红米饭、南瓜汤”的乐观豁达,建设时期“勒紧裤腰带搞生产”的自力更生,到如今“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踏石留印,中国共产党保持崇高远大的追求,保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创业劲头,以清为荣,以干为乐,聚合起谁也无法阻挡的力量。正如本书所言,“红色基因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孕育形成的先进思想因子的结晶,是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精神特质。”从这些红色文物中,探寻我们“从哪里来”,弄清我们“走向何方”。(李自强)


版权所有:mg4355线路检测官网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 2020 Copyrights all Rights reserve

济南校区:山东济南市历城区农干院路866号 邮编:250100 北校区:山东德州市齐河县齐晏大街699号 邮编:2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