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王氏父子
王念孙(1744-1832),字怀祖,自号石臞,江苏高邮人。自幼聪慧,幼年即读完十三经,旁涉史鉴。乾隆四十年(1775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郎中、陕西道御史、吏科给事中、直隶永定河道等职。王念孙是清代著名的训诂学家,训诂著述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等,他还专心研究治河方略,撰写《导河议》上、下两篇。
王引之(1766—1834),王念孙之子。字伯申,号曼卿。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经筵讲官、工部尚书、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作为训诂学家,王引之与其父王念孙齐名,二人被并称为“高邮二王”。其著述有《经义述闻》《经传释词》,与父亲王念孙的《广雅疏证》《读书杂志》一道被合称为“高邮王氏四种”。
王氏家训
高邮王氏家族是传统的书香门第,数代为官,十分重视“立品节操”,虽没有系统的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那样的家训名篇,但在他们的著作和书信中却处处包含着修身、为官、治学等方面的训诫之言,并通过身教来达到约束和激励后人之目的。
六世祖王念孙平生笃守经训,品性正直,好古精审,剖析入微。七世祖王引之父行子效,持正不阿,关心民瘼,廉洁奉公。王氏父子在为官、治学、生活中率先垂范,并通过口口相传的告诫和白纸黑字的书面记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王氏后人,对崇文尚德的高邮人,精益求精的训诂学研究者、爱好者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王氏纪念馆
王氏纪念馆坐落在江苏省高邮市城西后街21号,占地1000多平方米。1983年,高邮县人民政府为纪念训诂大师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王氏故居的基础上建成“高邮王氏纪念馆”。
纪念馆馆牌为已故书法大家启功先生所书,门厅上方悬挂着“古训是式”的金字黑底匾额,迎面照壁是刻着“戬穀”二字的砖雕。正厅是藏书堂,上方悬挂着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题写的“一代宗师”匾额,两边立柱上题写着“父子一门乾嘉绝学,宋明以外训诂大成”的对联。东西两侧的厢房内均为展览室,陈列着王氏父子各种版本的著作、近现代学者专家对王氏父子训诂学研究评析的文章专著和纪念王氏父子的书画作品。
●视频脚本
江苏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言传兼身教 家训励后昆
如玉带般的大运河汩汩滔滔、日夜不息地流淌着。运河西侧是烟波浩淼的高邮湖,东侧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高邮。
这就是被梁启超誉为“清学第一流大师、一代所宗”的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雕像。王氏父子不仅在治学上成绩卓著,而且在修身、齐家、为官等方面也以他们的勤勉、求真、正直、廉洁影响着一代代的后人。
皓首穷经 治学谨严
江苏高邮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区西后街的中段有一处文物保护单位“王氏父子故居”,这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训诂大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居住的地方,至今已近400年。1983年,高邮县在王氏父子故居的基础上建成了“王氏纪念馆”。
纪念馆的抱柱上有一副楹联:“父子一门乾嘉绝学,宋明以外训诂大成。”训诂,即阐释古书中字词之义,以帮助人们正确地阅读古典文献。训诂学研究不仅需要博览群书、厚积薄发,还要锲而不舍、一丝不苟、实事求是、敢于批判。王念孙、王引之父子长年束带研经,殚精竭虑,几十年如一日始成大家。二人所著《高邮王氏四种》立说谨严、博大精深。由于王氏父子在训诂学、音韵学方面做出杰出贡献,海内学者称之为“一门绝学,两代宗师”。
王氏家学渊源,诗礼传家。王念孙父亲王安国(1694-1757),字书臣,雍正二年以殿试一甲二名榜眼及第,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广东学政,都察院左都御史,广东巡抚,直至兵部、礼部、吏部尚书等职。王念孙幼年丧母,王安国将他带在身边,不仅亲自指导他阅读《尚书》《尔雅》等书,而且告诫他在“立言”的同时更要注重“立身”。
王念孙10岁读完十三经,接着又通读了《史记》和《资治通鉴》,这些奠定了他坚实的学术研究基础。王念孙在32岁考中进士后,“里居以著述为事,常谢绝人事,独居湖滨(高邮湖畔)精舍,穷搜博采者四载有余。”《广雅疏证》开始写作后,王念孙以注释《广雅》为日课,每日疏证三字,寒暑无间,十年粗成,后人称之为“日三字为程,阅十年而书成”、“一字之证,博及万卷”。《读书杂志》八十二卷,王念孙前后花了二十多年光阴,从未间断,特别是他67岁致仕后到89岁逝世这二十多年间,不杂世事,一意著述,完全沉浸在学术研究中。
受家风熏陶和父亲的言传身教,王念孙儿子王引之也勤于治学。他“五岁读书湖滨丙舍”,34岁中殿试第三名(探花),38岁“擢侍讲”,43岁“晋翰林院侍讲学士”,54岁“充会试总裁”,55岁“充朝考阅卷大臣”,62岁“充武英殿正总裁”……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同样是训诂学方面的不朽之作,他遍搜九经、三传以及周、秦、西汉书中之虚字,凡百六十字,分字标目,共十卷。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张其昀:
一个人的治学风格,和他的人品人格是密切相关的,王念孙曾经告诫后学说:学问、人品、政事三者一以贯之,这个“一”就是“实”。王念孙在写《广雅疏证》和《读书杂志》的时候,都始终把求实放在第一位置。在写《广雅疏证》的时候,他甚至大量购置《广雅》中所涉及的花草竹木、鸟兽虫鱼,观察它们的出生与成长过程,以验证前人的有关说法。王氏父子在经学研究方面也有比较好的贡献,他们和其他学者一道,将传统的经学研究从单纯的解释经义,扩展到考究天文、地理、历法、音律、历史、典章制度等各个方面。总体来看,王氏父子不仅在清代学术史上,在整个中国学术史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为官清正 以身先之
王念孙的父亲王安国为官清正廉洁,为人刚直不阿。据《清史稿·王安国传》记载:“至显仕,衣食器用不改于旧。”王安国任左都御史兼领广东巡抚时,其父王曾禄叮嘱他:“汝以重臣出抚,当为国家计久远,制节谨度,以身先之,简廉能黜不肖……”
在王安国的影响下,王念孙、王引之入仕后,谨遵祖训,忠厚做事,淡泊名利。王念孙曾先后担任工部主事、吏部掌印给事中,王安国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一再嘱咐:“生平淡泊,寡交通显……馈遗一无所受,燕会一无所与,请托不行,苞苴悉绝!”
【情景再现:自费查勘漕务】
一条不大的木船顺大运河南下。
随从:大人,咱们是奉旨查勘漕务,为什么不用驿呢?乘驿船又快又安全,还不用自己花钱!
王念孙:可是乘驿船最大的弱点是,沿途大哄大嗡,我们根本看不到漕务的真实情况。
随从:但是我们刚到淮安,盘缠已快用完,还怎么完成任务?
王念孙:(想了想)这样吧,我修书一封,你上岸赶到高邮回府找夫人,让她想办法筹集一点。
王念孙当时任工部都水司主事,主管全国的水利工程兼漕务。乾隆后期,漕务问题层出不穷,官场贪贿成风。王念孙奉旨查勘漕务,沿途大小官员为掩盖问题千方百计地贿赂钦差。王念孙深谙个中的利害关系,所以他轻舟简从,宁可自己掏盘缠也不愿意乘驿船。深明大义的王夫人吴氏接到信后,二话不说,变卖了自己的一副金镯子,所得银两全部带给了王念孙,使他顺利完成了这次勘察任务。
王念孙的清廉、忠勇、正直自然影响和教育着儿子王引之。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时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的王引之受命和吏部左侍郎熙昌一起前往福建复查一宗冤案。临行前,王念孙告诫儿子:“汝当以廉洁自持,公平定案,毋稍瞻循,以仰副委任之重。”王引之到福建后,不怕威胁,更拒绝利诱,调查知情人,终于弄清案情真相,使总督汪志伊、县令朱履中等被削职法办。
敦厚家风 绵延相传
【王氏纪念馆东厢房所陈列的各种版本的著作,渐淡化,叠印《高邮王氏遗书》、王念孙《莆田郭尚先书》、王引之《行状》等】
【上述几本书被翻开,定格于下面几段话的特写】
“汝以重臣出抚,当为国家计久远,制节谨度,以身先之,简廉能黜不肖……”
——王曾禄致儿王安国
“生平淡泊,寡交通显……馈遗一无所受,燕会一无所与,请托不行,苞苴悉绝。”
——王安国致儿王念孙
“汝当以廉洁自持,公平定案,毋稍瞻循,以仰副委任之重。”
——王念孙致儿王引之
王氏父子生平十分重视“立品节操”,注重优良门风的传承延续。他们虽然没有系统的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那样的家训文本,但在他们的著作和书信中却处处包含着修身为官等方面的训诫之言,并通过言传身教代代相传。
【情景再现: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看墙上的砖雕“戬穀”的特写】
王念孙:(指着砖雕上的字)尔平日进出,是否经常留意此两字?
王引之:是的,常常留意。
王念孙:何如,是否想过,咱家迎门醒目之处为何要刻此两字?
王引之:孩儿知道,是让此两字时刻警醒吾等,要除尽心中之一切贪欲与私念也。
王念孙:对,为人处世,此为第一要素,搞学问如此,做官更应如此。革除欲念,心则静焉;心静意安,学问成焉。欲念得净,若登仕途,则两袖清风矣!
王引之:父亲放心,孩儿当勉力为之也!
“戬穀”出自《诗经》,戬,尽也,消除也;穀,善也。意思是除尽自己心中的一切贪欲邪念,多做利国利民的好事善事。这是王氏祖辈留下的治家宗旨,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不仅终其一生在治学、为官中时时用这两个字规范约束着自己,也作为治家理念,传之后辈。
高邮市原政协主席、高邮文化研究院院长 倪文才:
王氏家族是高邮的名门望族、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从四世祖王曾禄开始,到五世祖王安国、六世祖王念孙、七世祖王引之,连续四代都是进士,其中三代翰林,两代鼎甲,两代尚书。为什么王氏家族能够取得这样的好政声、好成绩?主要因为这个家族有着良好的家风家训,在言传身教中一代影响一代,一代教育一代,一代为一代做出表率。
王引之四代孙、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学院原副院长王颐桢:
做人要正直,要正派,就是按照过去的仁义礼智信,这些想法是应该要有的。要继承祖先的荣耀,应该自己要很努力,很刻苦去学习。
【网络上,网民参观王氏纪念馆后的评论:】
雪地鸿爪:作为古代知识分子的王氏父子,够得上一代宗师。学术成就为世人称道,以天下大事为己任的品格更是难能可贵。
九畹兰田:王氏父子廉洁奉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工山飞月:王氏父子这对旧时真儒,当得起“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这八个字的崇高评价。
王氏纪念馆自1983年落成以来,每年都接待数以万计的参观者。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游客除惊叹于王氏父子学术上的卓越成就之外,受到影响和教育最深的就是他们廉洁奉公的精神,感叹和收获最多的就是王氏家族代代相传的家训家风……
●高邮王氏家规家训
慎为官
生平淡泊,寡交通显……馈遗一无所受,燕会①一无所与,请托不行,苞苴②悉绝。
——摘自王念孙《春圃府君行状》
【注释】
①燕会:宴饮会聚。
②苞苴:指贿赂。
【译文】
心志要淡泊随性,少结交权势通达的人。不要接受别人的馈赠,不要随意参加别人的吃请,更不要接受别人的贿赂,替别人办一些不能办的事。
汝当以廉洁自持,公平定案,毋稍瞻循,以仰副委任之重。
——王念孙致儿王引之 摘自《高邮王氏遗书》
【译文】
你此去一定要坚守廉洁,公平定案,不要循顾私情,以不辜负国家对你的信任。
性严正,不受请托,书吏偶有弊混,必烛察①之、杜绝之,弊窦②以清。而于部中美差如琉璃窑、宝源局之类,则绝不于求,长官保送则力辞。
——摘自王引之《石臞府君行状》
【注释】
①烛察:明察,洞察。
②弊窦:弊病,弊端。
【译文】
(王念孙)办事严格而公正,不接受任何人的请托。下属的办事人员如果有作弊蒙混的情况,他一定明察告诫,并杜绝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清除弊端。而对于工部中一些有好处的差事,如琉璃窑、宝源局之类的职位,他不仅不主动去求,即使上司让他去,他也极力推辞。
谨为事
汝以重臣出抚,当为国家计久远,制节谨度,以身先之,简廉能黜不肖。
——王曾禄致儿王安国 摘自《高邮王氏遗书》
【译文】
这一次你以重臣的身份兼任广东巡抚的职位,一切要以国事为重,你当节俭克制、谨守国家各项法律制度,率先做出榜样。要重用提拔廉洁而有才干的人,远离罢免那些不肖之人。
铨衡①具有成宪②,精密无可出入,而蠹吏③举疑似者,因缘上下其手,或瞰人所不知,辄以牟利躁競④者,为所愚弄。公釐剔⑤众弊,杜绝请谒,虽亲爱不敢干以私。
——摘自《高邮王氏遗书》
【注释】
①铨衡:考核、选拔人才。
②成宪:原有的法律、规章制度。
③蠹吏:害民的官吏。
④躁競:急于进取而争竞。
⑤釐剔:即厘剔,清理剔除,革除。
【译文】
选拔官吏本有一定的规章制度,设计得非常精密。但是害民的官员推举那些是非不明的人,凭借他们玩弄手法,暗中操作。有些则利用人们不知道的信息,急于进取、谋取利益,愚弄他人。王安国革除这些弊病,杜绝请谒等不正之风,办事公正,即使是关系亲近的人也不敢以私事请托。
每遇秋审,必详阅招册①至再三。
——摘自《王怀祖行状》
【注释】
①招册:记录案件始末、犯人供词等的册子。
【译文】
每次遇到秋审,他(王念孙)都反复详细地阅读和审查那些刑犯的案卷。
勤修身
勖之以忠信,示之以勿欺。
——摘自《王文肃公遗文·补遗》
【译文】
(王安国)勉励他(王念孙)为人要忠信,要敢于讲真话。
学问,人品,政事三者同条共贯。①
——摘自臧庸《与王怀祖观察书》
【注释】
①此句为王念孙所言。
【译文】
做学问、立人品、勤政事,这三者之间事理相通,脉络连贯,都是一样的方法和道理。
我死,惟先人故书及此箪瓢况味,风月真趣,以贻后人。毋或失坠,或杂以流俗气习,非我子孙也!①
——摘自《高邮王氏遗书》
【注释】
①此为四世祖王曾禄的临终遗言。
【译文】
我去世之后,只有祖上传下来的遗著以及安贫乐道的生活方式、崇尚自然的真趣留给后人。希望你们不要失去这样的传统,如果混杂那些社会流俗气习,就不是我家子孙!
严治学
说经者期于得经意而已。前人传注,不皆合于经,则择其合经者从之。
——摘自阮元《王石臞先生墓志铭》
【译文】
大凡评说古代经典的不过是希望能符合经典的本意而已。前人对经典作注,如果有不符合本意的地方也不奇怪,就选择合乎经意的解释听从它。
遇经义不同者,不强为之说;义之不可通者,不强加解释,阙疑存旧,不事附会;早年学说之粗疏者,晚年必立改精当。
——摘自阮元《王石臞先生墓志铭》
【译文】
凡遇经典著作的释义有不同的地方,一般不勉强确立哪一种学说;遇到有解释不通的地方,也不强行加以解释,暂缺存疑,绝不牵强附会;而对于自己早年著作有粗疏不当的地方,后来只要发现,一定都把它改正过来。
晏居退食,矻矻①如老诸生,搦②秃管点窜丹黄,循行书簏,参伍钩索,不杂世事,门馆阒然④。
——摘自汪由敦《王安国墓志铭》
【注释】
①矻矻(kū kū):辛勤劳作的样子。
②搦(nuò):握,持,拿着。
③书簏:藏书用的竹箱子。
④阒然(qù rán):形容寂静的样子。
【译文】
(王安国)在写作时经常废寝忘食,那种认真勤奋的样子就像一个老秀才,拿着一支红笔在那里点校,遇到写错的地方又用黄笔涂了重写。有时还拿出书箱翻查资料,参考验证,钩沉史迹。他从来不参与外面的杂事,所以门庭萧索安静,无人来扰。
王氏父子浮雕
●专家观点
张其昀:高邮王氏的百年家声
在中国历史上,高邮王念孙和王引之父子是以经学和语言学大师的面目出现的,由于二人在训诂、音韵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学术界干脆把音韵训诂学称为“高邮学”或者叫“高邮王氏学”。这一方面充分肯定了王念孙和王引之,但若仅以此视之却并不全面,因为王氏父子除了“立言”,在修身、齐家、为官等方面亦颇有建树。
立身为官:制节谨度,以身先之
古代士大夫十分注重“修身”,认为“修身”是《大学》“八目”之根本。高邮王氏作为清代“儒门之冠”,从王念孙的父亲王安国,到他的儿子王引之,都把“敦品立身”奉为传家之至理。
王念孙幼年时母亲去世,其父王安国将他带在身边,一边教他读十三经,读《史记》和《资治通鉴》,一边“勖之以忠信,示之以勿欺”。也就是勉励他为人要忠信,要敢于讲真话,教给他做人的基本准则。王念孙出仕后,王安国对他说:“馈遗一无所受,燕会一无所与,请托不行,苞苴悉绝……”这些告诫时时规范和约束着王念孙,他先后任工部主事、吏科给事中、永定河道等职,但不管工作“岗位”如何变化,官衔“职级”如何变化,他为人的底线始终不变,他的官德始终不变。
王念孙任山东运河道之前,当地一些河工官员与地方相互勾结,常常谎称水利设施工程损坏,请帑维修,名曰“另案工程”,实则向朝廷骗取工程款,中饱私囊。而工部、户部根本不予核实就照单下拨,或者明知有假也照批不误,事后再向对方勒索,有的干脆在下拨时扣下一部分。王念孙到任后,每当接到这样的“报告”,就深入当地实际勘察,凡遇谎报,一概严加追究。据载,他在担任山东运河道的几年里,为朝廷“节省帑银至数十万两”。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儿子王引之耳濡目染,也对自己严格要求。王引之52岁那年,福建发生一起藩司李赓芸自缢案件。朝廷下令让王引之和吏部左侍郎熙昌去复查此案,临行前,年逾古稀、早已退休在家潜心著述的王念孙立即写信给儿子:“汝当以廉洁自持,公平定案,毋稍瞻循,以仰副委任之重。”王引之和熙昌到福建后,顶住压力,抵制诱惑,不卑不亢,秉公办案,案情终于水落石出,为死者李赓芸恢复了名誉,让贪赃枉法者汪志伊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涵养家风:修心明德,不与流俗
王氏家族在高邮是个官宦世家,从四世祖王曾禄开始,到王安国、王念孙、王引之,再到王引之的儿子王寿同,四代为官、四代进士、两代尚书,家族声望显赫。但王氏历来治家甚严,家族没有一人作奸犯科,堪为遵守朝廷法令及规章制度之典范。
据《高邮王氏遗书》记载,四世祖王曾禄临终前对子王安国说,“我死之后,只有祖上传下来的遗著以及简朴的生活方式、崇尚自然的真趣留给后人。希望你们不要失去这样的传统,如果混杂那些社会流俗气习,就不是我家子孙!”而五世祖王安国在临终前也把传承“修心明德,不与流俗”的家风看成一件大事,郑重地叮嘱其子王念孙:“吾复惧汝之不能守世德也!”
王安国的担心似乎有些多余。王念孙担任工部都水司主事期间,主管全国水利工程。有一年受命查勘漕务,为了解真实情况,他不走官方水驿,而是轻舟简从,沿运河南下暗访。船到淮安地界后,所带盘缠悉数用完,他让随从赶到家乡高邮,向夫人吴氏说明情况。吴氏深明大义,二话不说,变卖了从娘家带来的一副金手镯,所得银两全部交随从带回,使王念孙顺利地完成了这次勘察任务。
治学谨严:一字之证,博及万卷
训诂是一项繁琐而枯燥的学问,也是一门复杂而艰深的学问。从事这门学问,首先得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其次得有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国学功底;再次还得具备锲而不舍、一丝不苟和实事求是、敢于批判的治学精神。非如此,就不可能在这一领域取得有口皆碑的学术成果。
王氏父子在训诂方面的成果罕见其匹。龚自珍说:“《经传释词》为古今奇作,不可有二。”阮元说:“王氏父子一家之学,海内无匹。”梁启超认为“训诂学实为高邮王氏学”。章太炎认为:“训诂学到了王氏父子已经基本分析就绪了,后人所做的工作只不过是些修补工作。”这些评价充分肯定了王氏父子对训诂学的杰出贡献。
北宋王安石在评价唐代诗人张籍的诗作时曾写过这样一句诗,“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用这句话来评价王氏父子的著作,再贴切不过。
据载,王念孙幼年时,母亲即去世,父亲王安国将他带在身边授课。王念孙幼年读完《十三经》后,又通读了《史记》和《资治通鉴》,奠定了自己坚实的童学基础。他考中进士后,在业余时间开始写作《广雅疏证》,每日疏证三个字,寒暑无间,10年粗成。另一著作《读书杂志》共82卷,前后花了20多年时间。致仕还乡以后,“里居以著述为本,常谢绝人事,独居湖滨精舍穷搜博采”“一字之证,博及万卷。”王引之写作《经义述闻》时,王念孙告诫他,大凡是评说古代经典的,都希望能符合古代经典的本意。前人对经典作注,如果有不符合经典本意的地方也不奇怪,要选择其中正确的部分听从它。王引之遵照父亲的要求,在著述过程中,一旦遇经典著作的释义有不同的地方,一般不勉强确立哪一种学说;遇到有解释不通的地方,也不强行加以解释,总是暂缺存疑,绝不牵强附会;而对于自己早年著作有粗疏的地方,后来只要发现,一定会把它改正过来。
在治学上,王氏父子还有一点值得后人学习,那就是克服浮躁。《高邮王氏遗书》里记载,王念孙多次对儿子王引之说,做学问也是做人,要沉得下身静得下心,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不能人云亦云,判断和选择都在自己,有了成绩也不要大肆宣扬,急于让别人知道。王引之秉承教诲,继承家风。
王氏父子长年束发研经,殚精竭虑,几十年如一日,博览群书,孜孜不倦,终成一代宗师。他们在修身、为官、齐家和治学方面的种种事迹和精神,必将永远鼓舞和激励着后人。(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张其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