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专业建设 >> 质量工程 >> 正文

省级一流专业---物流工程专业名专业简介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0-04-16 [来源]: [浏览次数]:

一、专业简介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2005年经济管理学院设立物流管理专科专业,在此基础上,2012年申请设立物流工程专业并于2013年开始招生,2018年获得校级“三名工程”名专业立项,2019年获批山东省一流专业立项。至2019年末,已有3届388名学生完成学业顺利毕业。目前在校生14个班级432人。

自招生以来,物流工程专业始终面向山东省经济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围绕着“塑素质、厚基础、重工程、强实践、求创新”五位一体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具有物流工程项目策划与实施、物流装备设计与运用以及物流系统运作与管理等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物流工程专业师资队伍优良,现有专业教师28人,其中教授2人,占7.1%;副教授7人,占25%;讲师14人,占50%,博士2人,占7.1%;硕士16人,占57.2%;“双师型”及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17人。本专业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较多,是一支有活力的教学队伍,能够满足了物流工程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需要。

学院拥有面积1194平方米,包括有六大功能区物流工程实训车间和ERP实验室两个校内实训场地。与京东物流、华永物流、韩都衣舍、德邦等著名物流、电商、快递公司签订了校外实践基地,基本能满足实验实践教学需要。

二、一流专业建设

1、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1)专业建设改革

执行师资聘用制度。所有专业教师一律采用任期内聘任制度,新招聘的教师在学历、学位及教育背景、学术经历和教学科研潜质等进行评价,公开竞争,择优录用。通过师资聘用制度改革,优化了师资结构,提升了教学质量。更新人才培养理念。结合物流工程专业发展的前沿性、学科交叉性和产业贴近性的关键特征,致力于培养具有物流工程项目策划与实施、物流装备设计与运用以及物流系统运作与管理等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立足教科融合、学科融合、校企融合的物流工程创新人才“三融合”培养新模式。

(2)管理机制创新

科学民主决策。本专业的相关事务分别由学院教授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专业教研室讨论决策或组织实施,建立有利于调动积极性、提高执行力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以教学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师资培训。以教研室为平台建立“助教制”,完善“传帮带”机制,建立“专业导师制”,帮助学生解决专业上的困惑。坚持集体备课、新开课、开新课试讲制度,确保课堂授课质量。以教学评价为核心的师资考评。学校完善以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为导向的薪酬分配办法。完善教学质量的评估办法,实施以学生评价为主的教学

评估方法。从教学质量和学生体验两方面细化教学评分标准。

(3)课程建设

在课程体系上,本专业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学术发展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注重塑素质、厚基础、重工程、强实践、求创新,融合课程优势,制定“通识+专业+实践”的课程体系,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课程体系内已有《管理学》、《经济学》、《物流工程学》、《物流自动化技术与应用》等4门课程作为校级课堂改革课程,已建成4门在线开放课程。同时积极培育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

在教材资源的建设上,严格选用经院校两级审核通过的近三年最新版教材。为了突出专业特色,教研室教师已编写出版多部教材。

在教学实训条件方面,校内拥ERP实验室和物流工程实训操作车间两个配置先进的校内实训室,可开展物流系统仿真与模拟、设备操作等实践教学;校外与京东物流、德邦物流、韩都衣舍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通过参观实习、顶岗实习、订单教育等多种形式密切合作。利用充足的校内外实训条件,本专业的教学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锻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协作、实践动手等多方面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2、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主要举措及成效

(1)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举措及成效

专业师资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一支“创新、精干、高效”的教师队伍,对主干课程配置更为合理的教师队伍。注重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合理搭配。本专业教师100%拥有硕士以上学历或学位。引进物流工程方面的博士及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校外兼职教师作为现有专业教师队伍的重要补充,加强对新入职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科研工作。

(2)教研室建设的主要举措及成效

实施“引智工程”,加强教研室师资队伍建设,聘请10余位行业内外知名学者担任特聘教授或兼职教授,引进具有高级职称的“双师型”人才。教学改革成果显著,物流教研室以教学改革项目为切入点,以应用型的人才为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改革教学方式、方

法、优化课程结构。创新“双主体”人才培养新模式。学院从学科导向转向社会行业需求导向。探索构建了“双主体”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人才共育、校企共赢”,使专业培养方向与企业需求高度契合,学院培养规格与企业用人标准高度契合。

3、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1)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的各种规章制度建立一套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与闭环的教学管理体系,对教学的各个环节

进行全程监控,主要包括青年教师的试讲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制度、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质量检查、教师教学效果评定及其奖惩制度等,将教学工作量、质量与聘岗挂钩,保证规章制度的落实。

(2)创新专业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措施

建立学校、二级学院、专业教研室三级管理制度,制定出课程教学规划及实验教学规划并严格执行,从制度上保证教学质量。严格要求课程组教师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无教学事故发生。校、院二级对日常教学活动进行督导检查,教研室组织三级听课督导,建立了校评教、教评教、学评教的自上而下评教体系。另外通过设置意见箱、QQ、微信、召开师生座谈会等途径获得学生的评教意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质量目标系统为方向,评价反馈系统内为核心,管理制度系统为指导,教学组织系统保运转,条件保障系统提供全面资源配置,五大子系统形成一个闭环,做到相互关联、相互贯通、监督得力、运行有效,具有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特点。通过体系的良性循环来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4、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跟踪调查结果和外部评价

(1)考研情况

物流工程专业一直重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鼓励学生继续深造。2017、2018和2019届毕业生共有39人考取硕士研究生。

(2)就业情况

物流工程专业拥有10多个遍布全省各地的校外实训就业基地与创新创业教育基地,设有就业指导中心,负责指导、联系、推荐就业。每年定期举行招聘会、双选会、企业座谈会等,帮助学生和企业通过双向选择,提高初次就业率。2017、2018届物流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4.4%和98.4%。目前已知2019届有近80%的实习学生获得实习单位的认可,有意愿吸纳实习生为正式员工。

(3)外部评价

对于聘用物流工程专业毕业生比较多的单位,如德邦物流、京东物流、佳怡物流等企业,我院持续进行了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编写《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质量调研报告》。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我院的“塑素质、厚基础、重工程、强实践、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认同度、满意度较高。另一方面,企业普遍反馈学生的工作能力较强,思想活跃,具有创新思维。由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出的“2014-2015年中国物流工程专业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上榜的学校共20所,我校物流工程专业排在第十位。

三、一流专业建设目标

1、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定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新农科要求,进一步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凸显农村物流工程为服务对象的办学特色。

2、加大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建设期建立和完善建成1门国家级、3门省级优质线上线下课程,出版1部省级优秀教材,建设一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和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建设期内获批一个省级教学团队或一名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硕博比达到90%以上的基础上提高博士比例,实现“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积极鼓励本专业教师到国外名校进修、讲学,提高本专业教师的校内外影响力。

4、创新协同育人机制积极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推进校企(京东、慧科教育集团)、校地(韩都衣舍)、校校(山东省交通学院)深度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完善协同育人。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交流合作,促进交流访学学生比例达到10%以上。

5、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深入实施学分制改革,扩大选修课程学分比例,逐步实现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选课;全面实行学业导师制度,本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就确定了自己的学术导师,并逐步参与导师的

相关科研课题,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分类发展。针对物流工程所开设的技能类课程,依托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以及中国物流生产力促进中心主力的物流仿真设计大赛的举行,为物流工程专业的技能能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提供了平台。因此,在以后

的教学中将专业项目课程中的学科竞赛设计融入到每一位项目化课程教师和学生,让每一位学生有机会参与竞赛,形成“项项有竞赛,人人都参与”的良性局面,实现学科竞赛由少数师生参与的“精英教育”向全体师生参与的普遍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