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印发通知,公布了第三批“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全省共有100个教师团队入选,我校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江丽华教授负责的“农业有机废弃物低碳循环利用教学团队”成功入选。
农业有机废弃物低碳循环利用教学团队共有25名成员,其中中共党员16人,教授8人,副教授10人,博士19人。团队包括资源化综合利用团队、环境修复研究团队、环境生态研究团队、生物质能源与功能材料研究团队等四个教科研团队。团队成员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三八红旗手、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科技兴农先进个人、济南市五一劳动奖章、济南市拔尖人才、省直机关三八红旗手、淄博市优秀教师、齐河县最美教师等多项荣誉。
多年来,团队潜心教书育人,矢志追求卓越,躬耕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一线,把科研与育人镌刻在乡村振兴的齐鲁大地上,在山东省农业农村领域技术创新、成果培育、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育人为先,人才培育“很扎实”。2018年以来,该团队先后获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智慧树杯课程思政教学大赛卓越奖1项,黄河流域战略课程思政优秀案例2项,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超星杯”高校教师教学比赛三等奖1项,教学活动示范交流一等奖1项,打造国家一流课程1门、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优秀教学案例2项,主持山东省教改项目5项,3门在线课程在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运行,2门在线课程在省智慧树平台运行。团队还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全过程,打通“科研+育人”的最后一公里,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23项,发表科研论文8篇,获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团队成员被评为山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老师、山东省大学生环保创意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创新为翼,科研成果“很给力”。团队坚持科研育人,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进“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化应用”有机结合,取得了多项高水平、用途广、价值大的创新成果。团队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5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制定地方标准6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1项、中华农业科技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全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各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二等奖各1项、获智慧农耕创新奖1项,有效推动了资源与环境学科的发展和农业有机废弃物低碳循环技术水平的提高。2018年以来,团队成员围绕山东主要农业废弃物展开研究,所获成果“山东省主要类型农田土壤碳氮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形成的碳氮调控投入品生产技术在多家企业转化应用;成果“新型环保复混肥和有机肥的制备技术与应用”和“环境友好型肥料的创制与应用”筛选出微生物肥料新菌株,形成了年产5000吨微生物菌剂的生产工艺和吸附剂微波灭菌工艺,达到了年产2万吨的生产规模;创制出缓/控释肥、微生物肥、有机肥和滴灌肥等新型肥料产品52个,明确了其作用机理和效果,丰富发展了我国肥料研究、生产和应用技术体系,技术累计推广1500多万亩,新增经济效益40多亿元,提升了服务社会能力和贡献度。
实践为魂,社会服务“接地气”。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积极到企业实践锻炼,与地方联合攻关,奔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仅2022年,团队科技下乡服务就达30余次,送技术到田间地头,省内到达山东滨州、菏泽、莱芜、济阳、潍坊等地,省外到达青海省海北州、重庆市石柱县等地区,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受到当地政府和农民的肯定。团队负责人江丽华教授作为“山东省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成员,率领团队积极参加新型农民培训、西部隆起带等科技扶贫和社会服务工作,为全省新型农民培训班、全省有机肥技术高级研修班等授课,培训人员4000多人次,被评为“优秀农技专家”。
我校获批第三批“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是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和产教融合,着力提升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水平,加快推动教师团队建设的代表性成果。学校将持续推动黄大年崇高精神实质与教学团队建设深度融合,引导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提高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水平,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撰稿人:陈燕、郭晓颖;审核人:江丽华;终审:卢文婧)